
01血吸虫种类
主要有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
在中国主要是日本血吸虫,人感染后可引起血吸虫病。
02血吸虫病在中国的流行范围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03血吸虫生活史和中间宿主
生活史主要包括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等阶段。
血吸虫病的传播离不开唯一中间宿主:钉螺。不同地区钉螺的种类也是不一样的。

04血吸虫病易感季节、易感人群和感染方式
每年4月-10月是最容易感染的季节。
不同种族、性别、年龄的人群都可感染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经水传播的疾病,人们常常因生产生活或抗洪抢险等接触含血吸虫尾蚴的水体而感染。

05如何避免感染血吸虫病
只要不接触疫水就不会感染。
06感染血吸虫病后出现哪些症状
血吸虫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
急性血吸虫病:常见于初次感染,少数慢性甚至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在感染大量尾蚴后也可发生。尾蚴大量侵入皮肤或黏膜,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会出现发热、过敏反应(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肝脾大。潜伏期平均40天。
慢性血吸虫病:在流行区,慢性血吸虫病占绝大多数,主要是由于反复轻度感染所致,或是急性感染后治疗不彻底。表现为有症状型和无症状型,无症状型常无自觉症状,在体检时发现肝脾肿大;有症状型主要表现乏力、腹痛、慢性腹泻等,常见肝大,以左叶为主。
晚期血吸虫病: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后,没有规范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经过较长时间的病理过程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
血吸虫病可防可治,感染后要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治疗,主动告知医生接触疫水史。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综合治理、目标管理的防治方针,多部门共同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全国血防区正在全面落实《加快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行动方案》,向着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迈进。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卫生所
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