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庞书涛:​一块黑板写春秋,一颗真心育桃李

时间:2025-06-18浏览:

一块黑板写春秋,一颗真心育桃李

---庞书涛老师的坚守与传承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传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形式进行着。在教育领域,多媒体教学早已普及,PPT、网络课程……各种先进手段层出不穷。很多时候,它们让教学更高效、更便捷。然而,在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在生物化学这门被普遍认为枯燥难学的课上,有一位老师,他选择了一种看似“落伍”的方式,却赢得了学生最真挚的爱戴和最持久的学习热情。他,就是庞书涛老师。

十五年前,庞老师也曾尝试过PPT教学。那时,他觉得这是时代的趋势,能给学生更多信息。但很快,他察觉到了不对劲。

他曾对我说,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学生盯着屏幕的眼神,他心里空落落的。

庞老师:“那时候我发现,我讲得越多,学生好像学到的越少。我像个放映机,把知识‘播放’出来;学生像个录像机,努力‘录制’下来。但知识没有经过他们脑子的‘处理’和‘消化’,成了硬盘里的数据,而不是血液里的养分。知识的‘真谛’在哪里?教育的‘灵魂’在哪里?如果我只是简单地传递信息,那跟一本翻页的教科书有什么区别?我问自己,我是在教书,还是在育人?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让知识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教育责任和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怀,庞老师毅然做出了决定——放下PPT,回归黑板。他要用最直接、最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的方式,去连接学生的心灵,去传递知识的力量。

庞老师:“放下了PPT,就等于给自己下了军令状。首先,我的心里必须装着整本书,装着这门学科的河流与脉络。我得比任何人都更懂它,才能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应游刃有余地‘引水’。其次,用板书,就是给课堂按下了‘暂停键’。现代社会太快了,学习不能快餐化。我的每一笔,每一个符号,都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消化的空间。我要让他们学会慢下来,去跟着我的思路走,去质疑,去推导,去真正把知识‘刻’进脑子里,而不是简单地‘拍’下来。这块黑板,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思考的过程,是探索的乐趣,是师生间无声的交流!”

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放下PPT,意味着老师要付出数倍的努力。庞老师就是这样一位默默付出的“守望者”。他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办公室时,在周末安静下来的校园里,甚至在师生们都已离开的寒暑假。他在教材上画满批注,在笔记本上写下密密麻麻的提纲,在学校的醉翁厅里,他反复演练,推敲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述方式。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教育事业的极致追求。他对知识的敬畏,对学生的负责,都融进了这看似“笨拙”的备课方式里。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功力”在哪里。

庞老师的这份用心和付出,学生们是感受得到的。

学生 A:“庞老师的课没有PPT,但他的课我们从来不会玩手机。因为你根本跟不上!他讲课太有条理了,跟着他的板书一步一步走,脑子一直在转。下了课,看黑板上的笔记,整个知识框架清清楚楚的。别的课可能听着热闹,但知识点记不住。庞老师的课,学到的东西是真扎实。”

学生 B:“很多老师用PPT,就感觉是老师在对着屏幕讲,跟我们没什么互动。庞老师不一样,他讲课的时候会看着我们,看我们的表情,看我们记笔记的速度。感觉他时刻都在关注我们,知道我们哪里可能会卡住。他不是在完成教学任务,他是在带着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他的课,感觉特别有力量,特别温暖。”

学生 C:“庞老师的生物化学是出了名的难学,但在我们系,大家公认庞老师讲得最好,最能听懂。他用最简单的一块黑板,教会了我们最复杂的知识,还教会了我们做学问的态度——要踏实,要钻研。而且,他不仅是课堂上的老师,生活中也特别关心我们。有一次我生病了,他大晚上还打电话问我情况。他就像我们的大家长一样。”

庞老师不仅自己坚守这份教育的本真,他还将这份理念传承给年轻教师。作为教研室的小组长,他对新入职的老师有着一个不成文的“五年之约”。

被采访老师1:“老庞常说,一个老师,如果过早依赖PPT,就像学武功跳过了扎马步。基本功不扎实,招式再花哨也是花拳绣腿。他要求新老师,前五年必须用板书,不带教材进教室。他说,这是‘强迫’你们把知识装到心里,而不是U盘里;是逼着我们去研究教法,研究学生,而不是简单地‘念PPT’。他希望我们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匠人’,有自己的功底和思想,而不是只会操作工具的‘教书匠’。”

被采访老师2:“刚开始确实觉得很挑战,很辛苦。但五年下来,你会发现,你的备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对知识的理解深度,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你不再害怕没有PPT的课堂,你敢看着学生的眼睛讲课,能真正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老庞这是在为我们打下最坚实的根基,是在塑造我们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在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庞书涛老师用他那块不落幕的黑板,用他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付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感人至深的育人画卷。他不是轰轰烈烈的改革者,却是身体力行的守望者。他告诉我们,教育的力量,不在于技术的炫目,而在于教师对知识的热爱、对学生的深情、对责任的担当,以及愿意为之付出的每一个清晨和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