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讲述我的育人故事——翟京卿:​技能改变命运

时间:2025-06-18浏览:

技能改变命运

翟京卿+山西省+高职+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照片1

我叫翟京卿,在临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工作十年了,从刚入职的技术小白,逐渐成长为传道受业解惑的技能讲师。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从青涩懵懂的新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我更坚信教育一线要以匠心为笔,以热爱为墨,在职业教育画卷上,书写更多精彩的育人故事,让学生用技能改变命运。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一门交叉型应用学科,融合了机械工程、电子电气、智能科技等多个领域,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和前瞻性的行业,由于专业跨度大,工业控制技术更新迭代快,教师必须不断的提升自我来适应专业课教学的需求,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充电和专业精进,根据实训室条件,提炼阶梯式的实训项目,同时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国培计划、提质培优计划,力争把最新的前沿技术、企业生产的实践案例带回课堂。我始终坚信,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在机会来的时候,抓住它!

翟京卿+山西省+高职+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照片2

课程思政是课堂教育的重要一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守课堂内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我常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告诫学生,“奴徒工匠师家圣”的进阶中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绝非一个过时的概念,而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持续改进的专业态度,深入到系统设计、实现、维护与优化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工程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技术能力,更要有追求极致、一丝不苟、持续精进的态度,从“能用”提升到“好用”、“可靠”、“高效”乃至“卓越”的关键所在。在智能制造的时代,融合了传统匠心与现代科技的“数字工匠精神”尤为重要。

工业控制相关知识技能对于我们高职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教学案例就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我常常将自己的学习体会,设备操作的经验总结成册,与学生交流,同时工业产品多样,也要让学生们学会查找资料,如何高效查看产品手册。教学过程并不仅仅是“教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知识”,在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过程中,其实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学生们多学多练,总结成自己的知识技能,才是真正的“授人予渔”。

大赛是对教学效果的考核,职业教育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理念,每次的备赛,都让我感受颇多,赛项设备的升级、考核点的增加对于我和参赛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挑战,从研读大赛规章制度、比赛工作台技术文件,挖掘可能的比赛任务,到排查技术盲区,哪些任务我们可以实现,哪些任务无法实现,无法实现的原因,到查找资料,补充技能点,各个击破。面对西门子PLC编程语言中选手不理解通信存储大小端转换,多次讲解难以理解,我指导选手换成梯形图编程,多次练习,并尝试去写SCL语言,选手在一次次的“煎熬”时光里学会了程序架构及多种方式编程,能用自己的编程方式达到控制要求,出错的时候能快速、精准的定位程序故障点,一步步增强了自己的技能。面对现有实训设备无法实现大赛任务时,我和选手们将实训台拆解,拼搭出任务场景去模拟,那些被拆装的传感器、I/O板、气路、接线端子,都转换为选手们丰富的实操经验。多次的赛前模拟赛,也增强选手心里素质与比赛技巧,也为选手们在技能擂台上的稳定发挥打下坚实基础。

获取奖项是很重要的目标,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有了自己的职业方向,23级学生说,以前自控能力差,学习成绩落后,当初报选专业都是随变填写的,入学后完全不知道工业机器人专业要干什么,能干什么,现在参加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掌握了技能,信心倍增,自己也可以走技能成才的道路。学生感慨,通过高职教育让自己的人生路又多了一种选择。

其实,所谓技能,正是赋予平凡生命以尊严和力量的魔法;它并非命运的补偿,而是一束穿透迷茫的光源。身为职教人,我们手中所传的技艺,原是雕刻命运最锋利的刻刀,足以将“注定”的顽石,凿成通往星辰大海的阶梯。

每一次指尖在冰冷按键上的精确落定,每一次图纸上细微误差的精准修正,都在无声而倔强地重塑着人生的走向与质地——这,便是我们以技能为笔,在平凡命途上写下的,最滚烫的传奇。